壹、學習動機的概念
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個體的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促使該學習活動朝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學生的學習動機有的發自學生本身的,教師應引導產生學習的認知、情緒、價值與自我關等內在因素;亦有來自獎賞、誘因、他人的期待等外界環境,教師也應安排可以激勵學生學習的物質與社會環境,也就是所謂的內發與外爍動機。
貳、學習動機的類型
可分為二類,
一是全面認真學習的學生,他們學習行為背後的學習動機稱之為普遍型學習動機(general motivation to learn),此類型學生對於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有學習動機。
二是偏重型學習動機(specific motivation to learn),此種學生則只對某幾種學科有學習動機。
參、學習動機的主要功能
動機會影響學習者的參與、努力的付出和持續的時間。學習動機在學習效果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功能大致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一、動機使學習者產生一種動力作用
二、動機能使人有目標或方向
三、動機是有選擇性的
四、動機使學習者的行為變得有組織。
肆、行為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認知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介紹
一、行為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
行為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運用強化的原則,認為學習動機是外控的,是學習而來的,屬於外在動機的一種,在條件過程中因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產生學習。學習的模式為「需求驅力行為」,強調藉由增強物的運用,以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結。
行為學派強調環境決定行為的重要性,而不重視個體自由抉擇和自我決定的歷程。行為學派提出正強化與負強化的概念,編序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便是採用了後效強化的原則,藉以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如以全人教育的觀點,此種重視外在動機而忽略內在動機的教學方式,會產生以下缺失:
(一)外控誘因無法培養學生求知熱忱
(二)趨賞避罰心態對學生不利
(三)目的化的手段有礙學生人格發展
(四)短暫的功利取向不利產生學習遷移
二、人本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
人本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認為動機是一種需求,為追求或創造需求滿足機會的動力,以Rogers 和Maslow 為代表。
Maslow 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均係由需求所引起,其需求層次論依序分為:
1.生理需求:如性、飢渴、睡眠等方面的需求
2.安全需求:指避免傷害與危險,獲得安全等方面的需求
3.愛與隸屬的需求:希望被人接納、關注與對團體有歸屬感的需求
4.自尊需求:指希望被人認可、贊許的需求
5.知的需求:指滿足對知識的好奇、了解及追求等的需求
6.美的需求:指對美感、秩序、對稱、要求完美等的需求
7.自我實現需求:即達到個人的理想、發揮個人潛能以達完美境界的需求。
BloggerAds 部落格行銷
Maslow 的需求層次包含三個概念:(1)動機是屬內發性的動機,是人類身心發展的內在力量;(2)人類的各種需求動機之間是有組織的,有層次關係且是循序漸進的;(3)各需求層次間關係的變化,受個體生長的社會環境與生物主觀遺傳因素的影響,只有當較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後,較高層次需求才會產生。人有自由意志及選擇自我決定的權利,每個人都具有使自己更為成長的動力,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潛能。
三、認知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
認知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雖亦將學習動機視為內在動機,但對內在的涵義卻有不同的解釋,認為學習動機乃是介於環境與個人行為之間的一個中介歷程,是學習者個人對於學習事物的一種看法,因看法而產生的求知需求,主要將動機視為個人對環境主觀的判斷與認知與對客觀事實的解釋。
Weiner 首先將歸因理論應用到教育情境,他認為歸因是影響個人成就行為的重要因素,基本假定是每個人都有尋求理解的基本動機,對於先前行為發生原因的知覺是決定未來行為的重要因素,個人過去的成敗經驗、個人成就需求等,會影響個人對行為成敗的歸因本質。
伍、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
BloggerAds 部落格行銷
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為分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教師若能依先行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探究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將有助於擬定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學習的意願及成效,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一、個人因素
學生的人格特質、個性、態度、興趣、習慣、自信心、自控能力、歸因方式、成就需求、自我概念、他人的期望、匱乏性區求的滿足及家庭學習文化等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此外,學生應用學習技巧與學習策略的能力,亦會影響其學習成效與動機。
二、教師因素
學生學習往往因為教師的期望、讚美、回饋、獎賞、批評、處罰等而改變其學習動機。其他如教材的選擇、環境的佈置、教學方法與技巧、教學態度、考評的方式、增強的方式、教室氣氛或是師生間的互動關係,或是教師的反應,如眼神、臉部表情、肢體的動作等行為,均會經由學生的歸因,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意願與成效。
三、學習經驗
學習動機多半是在求學經驗中因學業成敗或師生關係的影響而逐漸養成的。學科教材難易、枯燥或有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功的科目,因為過去的學習奠定優異的基礎而產生信心,學習動機會被保留,而學習成就不佳的學科,因失敗的學習經驗,易使學生感到挫敗,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外在誘因
學校中經常採用獎勵(讚許、獎品、給予權利、、高分數等)與懲罰(訓斥、剝奪權利、勞役、低分數等)的辦法以督促學生學習,其目的正是藉由外在誘因以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此外適當的考評量也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而當學生本身瞭解學習的價值與目的時,學習動機亦會提高。
肆、激發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
學習動機在學習歷程中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根據前述學習動機理論的討論,激發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說明如下:
一、激發興趣與好奇心
學習活動與興趣相配合,乃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引起動機最好的方法。培養興趣應遵循「動機-行為-滿足-興趣」的模式;引起學生好奇心的方法,如設定主題進行腦力激盪,或是提供一些需要思考討論的兩難議題。好奇與探索雖為自發性的內在動機,但仍需要外界的回應,方能助長學習,否則好奇可能只變成遐思或空想。
二、善用回饋與增強
Weiner 的歸因理論提出,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回饋對學生以後的學習動機有很大的影響,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都會成為學生自我歸因的根據,應非常謹慎。增強可分為物質與心理的,上課中,適時給予言語、表情的即時回應與鼓勵,是可行且有用的,同時多讚賞學生的優點,給予成功的經驗,以提高其自尊即自信心。若經常使用增強物,則容易使增強物失去原有的功能,可能會扭曲學生價值觀。總之,適時、適量和適當的回饋與增強才能產生最好的學習動機,過與不及都是應該避免的,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外誘動機。
三、營造學習環境與氣氛
營造一個安全、快樂、民主、關懷、友善、合作的學習環境,讓師生間產生良好的互動,如此,學生才願意更努力學習,學生也將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四、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
學生的個人背景存在著不同的差異,若於的生理、安全、愛與隸屬等基本的需求上無法獲得滿足時,是無法產生求知的需求,更遑論產生學習動機,古云:衣食足而後知榮辱,教師應設法了解並對症下藥。
五、讓學生了解學習性質及設定目標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其中一個因素便是不了解學習的目的與意義何在,只有讓學生確實了解學習的性質,幫助學生設定適切的成就目標,學生對於學習掌握了目標和方向,才會樂於學習。因此,教師應協助學生設定適當、具體及可行的目標,才能有效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教師應隨時檢討及修正這些目標,訂定實際可行的合理目標。
六、合作學習,良性競爭
合作學習主要是利用小組間成員的分工合作、互相支援去進行學習,並利用小組本身的考核與競賽的氣氛來增進學習效果,好勝是學生的心理特質之一,當學生間有了競爭的對象,往往產生強烈的求勝動機,透過組員間相互教學,可收到寓學於教的鷹架效果。
●本文資料綜合自網路資料。